三、R&I證據庫
在定義工業5.0的概念時,我們以現有文獻為基礎,但也基于許多其他因素來發展自己的觀點。第一個要素是對歐洲和全世界正在發生的快節奏社會演變的分析。先進的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繁榮,但也加劇了地方不平等,導致關鍵供應品和基礎設施的戰略價值鏈更加脆弱,并加劇了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環境污染。技術進步是這些變化背后的重要推動力,如果沒有自動化、數字化和連通性的提高,這些變化是難以想象的。為了說明數字技術重要性的快速和急劇增長:2009年,只有一家科技公司(微軟)進入公開交易公司的前10名(按市值計算);2019年,整個前5名僅由科技公司組成(微軟、亞馬遜、蘋果、Alphabet和Facebook)。日益復雜的人工智能的出現,吸引了全球范圍內的重大投資,這種投資趨勢會不斷固化和發展。盡管技術創新帶來了許多好處,但社會現在面臨著它們帶來的不利影響和風險,包括對我們的環境、對包括民主本身在內的歐洲價值觀以及對基本權利的威脅。
在制定我們的觀點時需要考慮的第二個因素是當前在歐洲層面的政策制定,其目的是更好地制定和指導這些正在進行的演變,努力使其對歐洲社會的利益最大化,同時減輕其帶來的新風險。這明顯反映在當前歐盟委員會的兩個最優先事項中:“綠色協議”,這是一項在2050年前使歐洲實現氣候中立的全面戰略;“適合數字時代的歐洲”,目標是增加歐洲的技術創新,同時出臺新的和更新的技術和數字經濟規則。最近發表的《人工智能監管白皮書》以及《歐洲數據戰略》清楚地表明了歐盟委員會對數字技術的社會影響的重視。
第三個因素則是歐洲工業對數字技術,歐洲工業對數字技術的實際采用率對我們的觀點有重要影響。盡管有人聲稱數字技術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發展,并且在性質上變得越來越具有破壞性,但歐洲工業對數字化的采用似乎是一種更加漸進的性質。雖然特定的新技術可能允許采用新的、顛覆性的方法,但由于某些類型的工業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而在其他領域又分散成許多較小的參與者(缺乏數字技能或投資能力),因此歐洲工業目前對數字技術的吸收是線性的,而不是指數型的,是漸進的,而不是顛覆性的。總體而言,歐洲工業的技術圖景是多種多樣的,從最先進的高科技生產線到仍然將客戶記錄保存在紙本目錄中的小企業。
一方面,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原因,因為創新投資不足可能會遲早阻礙歐洲工業的競爭力。這就是為什么歐盟委員會把重點放在對新技術的投資上,作為其優先事項的一部分,如歐洲適應數字時代和綠色交易。歐洲研究領域等政策舉措的具體目的是加速新技術的傳播,確保它們在歐洲成員國、地區和城市的經濟和更廣泛的社會中得到包容性吸收。另一方面,對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的吸收有限,可能是這類技術的用例沒有完全具體化,或者繼續被納入過去的范例中的征兆。
在技術方面,工業5.0希望抓住先進數字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承諾,同時強調這些技術在滿足工業、社會和環境景觀中新的、緊急的需求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這意味著使用數據和人工智能在生產中陸續提高生產靈活性,并使價值鏈更加穩健;這意味著部署適合工人的技術,而不是相反;而且,這意味著利用技術來實現循環和可持續性。
歐洲聯盟委員會研究和創新總局開展和/或委托開展的現有工作是我們工業5.0觀點發展的第四個來源。特別是《激進創新突破問詢者》(RIBRI)報告,該報告確定了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或生物醫學等領域的100個潛在創新突破,并指出了歐盟如何為這些突破做好準備,對于研究未來相關技術的任何人來說,它都具有巨大的價值。2019年5月與雅克·德洛爾研究所共同組織的“研究和創新是我們希望的未來的指南針”高級別研討會,就研究和創新如何成為歐洲社會向可持續未來過渡的推動力提供了重要見解。
作為最后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審查了通過歐洲研究和創新框架方案支助的研究項目的目標和結果。“地平線2020”資助的幾個項目已經就與工業5.0相關的變革要素制定了證據和進一步的指導,即使它們沒有明確提到“工業5.0”這一術語。與工業4.0相比,這些項目的重點超越了數字化和進一步自動化在效率和利潤方面為公司提供的收益。他們的解決方案,使生產更具可持續性、彈性和長期競爭力,并應對與有益的人機交互和技能匹配相關的挑戰。
一些項目旨在改變公司采用的商業模式,辦法是促進循環制造(如KYKLOS 4.0、DRALOD和PAPERCHAIN),考慮服務化(如MAKERS),設計能夠增加大規模個性化生產的智能、自主和自我學習的工廠(如SME 4.0),設計分布式(多地點)工業生產的解決方案(如RICAIP)或提高生產過程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如Symbio-tic)。
越來越多的項目正在解決我們(工業)工作場所數字化的人和社會方面的問題,從而促進了工業5.0以人為中心的觀點。許多項目探討了人類與機器人和協同機器人在制造業中的相互作用,探討了如何從它們各自的優勢中獲益以及如何估價人力資本的方法。另一組項目研究數字化對個人和整個社會未來工作和福利的影響。在分析成功過渡到工業5.0的先決條件時,工人所需的技能是一個重要方面,若干“地平線2020”和“伊拉斯謨”項目都涉及到這一問題,這些項目涉及新出現的技能差距和適應培訓。最后一個但更重要的是,這些項目研究了數字化工作環境對工人安全、工作條件、工作滿意度以及身心健康的影響(例如,人類制造、共生)。這些項目的詳細清單見附件1。它不應被認為是詳盡無遺的,因為其他幾個“地平線2020”項目涉及與工業5.0相關的問題,無論是創新技術(人工智能、光子學、智能材料)、綠色經濟和可持續性,還是技能專長和發展。
四、定義工業5.0
盡管工業5.0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但一些早期的學術著作描述了這個概念的主要特征。對工業5.0文獻的分析(見附件二)表明,它將帶來什么,它將如何詳細地干涉業務,以及它打破現實世界和虛擬之間壁壘的潛力有很多不確定性。
基于文獻回顧和我們的前瞻性分析,我們認為工業5.0的定義是重新找到和擴大的目的,超越了為利潤生產商品和服務。這一更廣泛的目標包括三個核心要素:以人為本、可持續性和彈性。
純粹的利益驅動的做法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了。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狹隘地關注利潤并不能正確地考慮到環境和社會的成本和利益。工業要成為真正繁榮的提供者,其真正目的的定義必須包括社會、環境和社會方面的考慮。這包括負責任的創新,不僅或主要是為了提高成本效率或利潤最大化,而且也是為了增加所有參與方的繁榮:投資者、工人、消費者、社會和環境。
工業中以人為中心的方法不是把新出現的技術作為起點并審查其提高效率的潛力,而是把人的核心需求和利益放在生產過程的核心。我們不是問我們能用新技術做什么,而是問技術能為我們做什么。我們不是要求產業工人調整他或她的技能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技術的需要,而是希望利用技術來調整生產過程以適應工人的需要,例如指導和培訓工人。這還意味著確保新技術的使用不侵犯工的基本權利,如隱私權、自主權和人的尊嚴。
工業要尊重地球生態,就必須是可持續的。它需要發展循環過程,重新利用、再目的和循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浪費和環境影響。可持續性意味著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避免自然資源枯竭和退化,確保今世后代的需要而不損害后代的需要。人工智能和增材制造等技術可以通過優化資源效率和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彈性是指需要在工業生產中發展更高程度的穩健性,使工業生產更好地抵御干擾,并確保工業生產能夠在危機時期提供和支持關鍵的基礎設施。政治變化和自然危機,如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我們當前全球化生產方法的脆弱性。應通過發展具有足夠彈性的戰略價值鏈、適應性強的生產能力和靈活的業務流程來平衡這一過程,特別是在價值鏈服務于人類基本需求的情況,如醫療保健或安全。
如前所述,我們的工業5.0概念是一個開放和不斷發展的概念,為進一步發展歐洲工業未來的協作和共同創造的愿景提供了基礎。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工業5.0的核心可以定義如下:
工業5.0通過使生產尊重地球的生態并將工業工人的福利置于生產過程的中心位置,體現工業在實現就業和增長以外的社會目標方面的力量,是穩定的繁榮的基石。
本文譯自《Industry 5.0 Towards a sustainable, human-centric and resilient European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