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工業大數據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貫徹了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部署,順應了科技產業變革發展趨勢,凸顯了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客觀實踐要求,有利于統一認識,凝心聚力,加快推動工業大數據發展,為我國工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強勁動力。
一、意義重大,加快發展工業大數據恰逢其時 加快發展工業大數據,是貫徹落實國家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工業大數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并做出一系列相關重要指示批示。《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等國家政策文件把促進工業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作為重點任務。近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也提出,要支持構建工業等領域規范化數據開發利用的場景,提升數據資源價值。發展工業大數據,是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做大做強數字經濟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的共同指向和重要抓手。 加快發展工業大數據,是搶抓科技產業變革機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當前,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工業大數據成為最具活力的關鍵生產要素,正在對制造業生產方式、運行模式、生態體系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美德等制造強國紛紛出臺數字化戰略,促進工業經濟向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轉變,以重塑制造業全球競爭力。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網絡大國,具有工業數據資源豐富、應用空間廣闊、技術基礎扎實等多重優勢。第四次工業革命與我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把握變革趨勢和時間窗口,加快發展工業大數據,激發工業數據要素價值潛力,既有利于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也有利于推動我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轉變。 加快發展工業大數據,是響應廣大企業現實需求,構建數字時代競爭優勢的關鍵途徑。數字經濟時代,數據逐漸成為工業企業獲取、鞏固和擴大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要素。一方面,數據除了本身是生產資料,可以直接構建形成新的產品和服務,拓展新的收入來源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數據可以引領帶動工業中的物資流、資金流等其他資源優化配置,激發企業生產力乘數效應,發揮增長引擎作用和新動能作用。當前,我國工業大數據已經從理念轉向實踐,技術產業不斷進步,融合應用不斷拓展,要把握機遇、立足產業基礎、適應企業需求,加快推動工業大數據發展,不斷強化數據要素對企業生產力競爭力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的發揮,重塑新時代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優勢。 二、全盤布局,構建發展工業大數據的政策體系架構 我國工業大數據的發展已從理念研究走向落地實施,資源日漸豐富、技術產業支撐更加堅實,融合應用持續活躍,總體上正加快進入縱深發展的新階段。與此同時,工業大數據在資源匯聚、產業能力、深度融合和安全治理等方面深層次和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解決這些深層問題,全面激發工業數據價值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需要體系化地推動和發展。《意見》設置了6個重點方向,18項重點任務,從整體架構來看,這些舉措充分考慮宏觀和微觀、供給側和需求側、發展與安全三方面辯證關系,構建了一個系統推進工業大數據發展的政策架構體系。 (一)處理好宏觀和微觀的關系,既強調在整體層面體系化全面推進,也明確把微觀企業數據能力提升作為突破口。 工業大數據價值的釋放,要求打通全產業數據鏈上的所有壁壘和堵點,構建數據采集匯聚、存儲處理、分析利用、安全治理的應用閉環。綜合考慮,《意見》著力做好數據資源采集匯聚(加強數據匯聚)與分析應用的平滑銜接(深化數據應用),做好技術產業支撐(促進產業發展)與融合應用牽引的相互促進,做好數據開放發展(推動數據共享)與安全保障(完善數據治理、強化數據安全)的合理平衡。同時,推進體系架構的落地生效,關鍵在于培育千千萬萬具有數據管理能力的微觀主體。只有當企業的數據意識和能力上去了,產業和應用才能蓬勃發展。《意見》借鑒國內外的做法,參考兩化融合管理評估和貫標工作的多年經驗,通過標準引領和機遇標準的數據管理能力評估貫標,培育海量有能力管理好、經營好其數據的數據驅動型企業。 (二)處理好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系,既強調增強需求端應用的牽引力,也兼顧提升供給端技術產業的支撐力。 一方面,工業大數據必須與業務結合,面向業務發展的迫切需求,構建數據驅動閉環,以此為牽引力推動工業數據價值的激發釋放。《意見》從需求側發力,推動企業工業大數據融合應用的范圍從單點局部走向系統全局、從淺層應用走向深化融合。另一方面,工業大數據的規模化應用超出工業企業一方的能力,需要強化供給側支撐。《意見》不僅強調大力培育解決方案供應商企業,全面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數據支撐能力等,也注重強化大數據技術產業的支撐能力。總體上,《意見》著力培育供給需求互相促進,打造工業企業、互聯網企業、自動化企業和軟件企業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產業生態,共同推動工業大數據發展步入快車道。 (三)處理好共享發展與治理安全的關系,既注重推動數據流通、共享和開放,也強調加強安全治理等制度保障。 數據共享與數據安全相互影響。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探索的不斷拓展,數據日益成為工業發展最寶貴的戰略資源和最活躍的生產要素。自主有序的流通是生產要素的內在有要求,是擴大和深化數據應用,釋放數據價值潛力的重要基礎。與此同時,數據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可能帶來更多安全問題。反過來,加強數據安全防護,防止數據竊取、數據濫用、數據誤用,也就解決了流通中的一項重要的后顧之憂,可以有效促進數據有序共享流通。為此,《意見》在共享流通和保障安全之間做好平衡和銜接,一方面強調推動數據共享,構建并激活數據市場;另一方面也強調加強數據治理,提升安全水平。 三、重點發力,立足四大體系建設推進工業大數據發展 《意見》在“加快數據匯聚”、“推動數據共享”、“深化數據應用”、“完善數據治理”、“強化數據安全”、“促進產業發展”6個重點方向設置了18項重點任務。綜合來看,第一、二兩個方向可以合并起來看,強調資源體系建設,第四、五兩個方向可以合并起來看,強調治理體系建設。綜合來看,《意見》圍繞構建工業大數據的資源、融合、產業和治理四大體系,組織安排主要任務,提出要打造資源富集、應用繁榮、產業進步、治理有序的工業大數據生態體系。四個體系相互銜接、相輔相成,其中,資源體系建設是基礎、融合體系建設是動力、產業體系建設是支撐、治理體系建設是保障。 (一)聚焦資源體系建設,夯實工業大數據發展基礎 實現工業數據的資源轉化是工業大數據發展的前提。當前我國企業信息化基礎仍然薄弱、設備自主水平還比較低,同時還面臨標準協議不統一、設備接口不開放等諸多難題,造成數據不可見、不貫通、不可管、不開放、不可用、不共享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意見》以“全面”、“互通”和“高質量”為要求,通過推動企業自動化、數字化改造升級、推動通信協議兼容貫通、建設工業數據平臺等多種手段,推動數據全面采集、高效互通和高質量匯聚。此外,《意見》也針對國家對戰略性、基礎性數據資源的監督管理需求,提出建立國家工業大數據平臺,把工業大數據資源管好用好。最后,《意見》通過打造工業數據空間、激活工業數據市場活力等手段,來促進工業數據的共享流通。 (二)聚焦融合體系建設,壯大工業大數據發展動力 融合應用是工業大數據價值體現的關鍵環節。傳統工業企業普遍存在對工業大數據的認識不足,應用能力缺失、應用深度不足等問題,導致工業大數據的普及應用尚未完全展開,特別是高價值的深度應用更少,工業大數據的價值尚未充分體現。《意見》聚焦深化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從需求和供給兩端發力,通過開展試點示范、提升數據平臺支撐作用、培育數去驅動的制造新模式新業態,打造工業大數據應用生態,推進數據融合應用從單點應用拓展到全局應用、從淺層應用擴展深化應用,全面釋放工業大數據價值。 (三)聚焦治理體系建設,強化工業大數據發展保障 數據治理特別是數據安全治理是工業大數據大規模縱深應用的根本保障。工業大數據牽涉企業、平臺和個人等多重責任,涉及多樣數據的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流動等相關問題,主體責任不清,分級分類管理難度大。全環節全系統的安全防護措施尚未健全,邊緣端和云端均集中多種安全隱患,企業和用戶在深度應用和安全運行方面存在很多顧慮,掣肘工業大數據價值和活力的激發釋放。《意見》通過有序推進工業大數據分級分類管理應用推廣,開展數據管理能力貫標、完善數據標準等手段,來優化提升工業數據的治理體系,同時,通過構建工業大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工業大數據安全技術和產品研發,提升工業大數據安全防護水平。 (四)聚焦產業體系建設,做強工業大數據發展支撐 大數據技術產業是實現融合應用和創新發展的基石。我國大數據技術能力仍然不足,特別是基礎底層技術和共性技術成為制約高水平融合應用的瓶頸,大數據產業配套和集聚發展潛力仍然有待挖掘。《意見》著力提升工業大數據技術能力,強調通過構建產學研合作的創新生態,來推動關鍵底層技術、共性技術的突破,并強調通過推動數據技術產品和數據應用服務企業的培育來促進大數據核心產業的發展壯大,從而為工業大數據的應用提供強力支撐。 作者簡介 王超賢,博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等。 聯系方式:wangchaoxian@caict.ac.cn 張偉東,博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工程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等。 聯系方式:zhangweidong@caict.ac.cn 孫克,博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字經濟、數據要素等。 聯系方式:sunke@caict.ac.cn 施羽暇,博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數據要素、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ICT產業等。 聯系方式:shiyuxia@caict.ac.cn